宋词,如同璀璨的星辰,点缀在中华文化的夜空中。在那个风雅颂德、才子佳人辈出的年代,词人们不仅以笔触描绘江山美景、抒发家国之思、表达亲情友情,更在词作中深刻地表达了崇尚德行、廉洁自律、反对贪污的高尚情操。
清心直道,明志方得致远
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。”包拯在《书端州郡斋壁》开篇即点明,清廉之心是治理国家的根本,而正直之道则是为人处世的原则。公元1040年,包拯出任端州知州,面对端砚这一贡品带来的贪腐之风,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清廉,严格规定只按进贡需要数额交纳,自己更是一砚不取。这不仅是对贪腐的坚决抵制,更是对为官者品德的崇高追求。
“秀干终成栋,精钢不作钩。”包拯以树干喻人,强调只有正直、有才能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;以精钢自比,表明自己宁折不弯、不愿枉道而行的高洁品质。他深知,粮仓充实时,那些贪婪的鼠雀兔狐之辈会趁机作乱,而贪官污吏也会因贪欲得不到满足而发愁。因此,他更加坚定了清廉自守的决心,不愿留下让后人蒙羞的污点。
包拯以铁面无私、廉洁奉公著称,其《书端州郡斋壁》一诗,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坚守,更是对为官之道的深刻诠释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廉洁奉公、刚直不阿的真正含义,成为了后世学习的楷模。
修身齐家,传承清廉家风
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人生信条,他不仅在个人修养上追求高洁,更在家庭中传承清廉之风。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写道: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”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,也是对家人的教诲。
苏轼一生坎坷,但他始终坚持清廉自守,始终保持着一颗清廉之心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其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的生活哲学,正是对清廉自守的最好诠释。在他的影响下,苏家的子孙也多有清廉之士。苏轼的弟弟苏辙,同样以清廉著称,官至尚书右丞,他的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中写道:“臣家贫,耕植不足以自给,幼稚盈室,瓶无储粟,生生所资,未见其术。”展现了清贫自守的精神传承。
坚守清廉,守护心灵净土
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。”文天祥的《过零丁洋》不仅是对生死无畏的宣言,更是对忠诚与清廉的终极诠释。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,文天祥坚守节操,宁死不屈,其“一片丹心”如同“冰心在玉壶”,映照出为官者应有的高洁与纯粹。“冰清玉洁”不仅是文人的自我期许,也是宋代士人普遍追求的精神境界。陆游的《卜算子·咏梅》,则借梅之傲骨,抒发自己不慕荣华、坚守清白之志的崇高情怀。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。”即使梅花凋零,被碾作尘土,它的香气依然如故。这不仅是梅花坚韧不拔、操守如故的写照,更是陆游对清白人格无悔信仰的坚定表达。他以梅之傲骨,抒发了自己不慕荣华、坚守清白之志的崇高情怀,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。
宋代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,将廉洁思想融入词作之中,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,也为我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。这些词作跨越时空,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艺术形式,继续激励着我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清白的人生道路。品味宋词中的廉洁思想,如同一面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,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清廉自守、勤俭戒奢的美德都应当被我们铭记于心,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践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