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春时节,走进公司矿区,目之所及皆是惊喜:办公区域窗明几净,职工宿舍温馨舒适,厂区道路一尘不染,考考乌素河道碧水潺潺……从“整治”到“提质”,从“焕新”到“蝶变”,矿区的每一处角落都在悄然诉说着环境升级带来的幸福故事。
办公空间:从“错落无序”到“井然有序”,效率与心情双提升。按照“四无三整洁”标准,各办公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推开任意一间办公室的门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办公桌:电脑、文件夹、绿植按照“定位管理法”各就其位,抽屉内办公用品分类收纳,贴有清晰标签;窗台擦得锃亮,阳光透过玻璃洒在“无积灰”的窗台上,连窗框缝隙都看不到一丝灰尘;烟灰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气和摆放整齐的绿萝。“现在每天一进办公室,心情就特别舒畅,找文件不用翻箱倒柜,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了20%。”王师傅边说边打开抽屉,里面的计算器、记录本、备用电池等物品分区摆放,一目了然。
生活区域:从“临时居所”到“温馨家园”,归属感与幸福感爆棚。职工宿舍曾被戏称为“临时旅馆”,墙面乱贴乱画、阳台杂物堆积、卫生间异味等问题屡见不鲜。如今,宿舍区摇身一变成为“温馨港湾”:推开宿舍门,地板洁净如镜,衣柜、书桌、行李箱按照“左齐右平”原则排列,床上被子叠成标准的长方体,床单没有一丝褶皱;窗台、桌面看不到一丝灰尘,阳台晾晒的衣物整齐划一,曾经堆放杂物的角落变成了小型“绿植角”,多肉、薄荷等盆栽生机勃勃。“现在宿舍比家里还干净,每天回来都愿意多待一会儿。”住在2号楼的小李笑着展示他的“杰作”——用废旧木板制作的书架上,整齐摆放着专业书籍和获奖证书,以及自制的矿区美景摆台。
生产保障:从“粗放管理”到“精细运营”,环境升级助力安全生产。作为生产链条的重要环节,工区库房和设备区的变化同样令人瞩目。过去,库房里工具随意堆放、物资标识不清,不仅浪费空间,还存在安全隐患。如今,各工区按照“6S管理”标准,对库房进行了系统化改造:货架按类别编号,物资按照“先进先出”原则摆放,并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区分常用件与备用件;地面划设黄色警示线,明确“通道区”与“存放区”;墙角放置了防潮箱和灭火器,每周进行一次安全检查。“现在找工具不用满库房跑,走到那个区域看一眼就能知道库存数量,既节省时间又减少浪费。”库房管理员老张高兴地说着。此外,各车间设备区的“跑冒滴漏”现象得到有效治理,设备表面一尘不染,操作平台划定了“安全警示区”,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随着环境改善而显著增强。
长效机制:从“短期整治”到“常态维护”,全员参与筑牢文明根基。环境提升的成果来之不易,更需要长效机制保驾护航。此项工作开展以来,后勤服务中心建立了“周巡查、月普查、季评比”制度,共开展专项检查20次,下达整改通知20余份,真正做到“有制度、有落实、有监督”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职工的环保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:从“要我打扫”变成“我要维护”,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。各单位自发成立了“环境监督小组”,职工主动提出“弯腰行动”——见到垃圾随手捡起,发现破损及时报修;公司团委组织的“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”每月开展“矿区美化日”活动,清理卫生死角、宣传环保知识;形成了“全民参与、共建共享”的良好氛围。
站在工业区大门口远眺,湛蓝的天空下,崭新的蓝色围网沿着河道蜿蜒伸展,发了新芽的柳树在微风中摇曳生姿,此项矿容矿貌专项整治工作,不仅改变了矿区的“颜值”,更重塑了职工的“气质”——从关注个人卫生到守护公共环境,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创新,每一个细节的变化都折射出公司“以人为本”的发展理念。
环境整治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当“干净整洁”成为矿区的标配,当“文明素养”融入职工的日常,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,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将不断书写新的美丽篇章,让矿容矿貌的“外在美”与职工心灵的“内在美”交相辉映,共同绘就新时代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。